400-123-4567

新闻中心 分类
亚新体育深远海养殖从蓝图变现实 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鱼船成我国流动“蓝色粮仓”发布日期:2023-04-29 浏览次数:

  亚新体育“国信1号”从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码头正式起航,一个耕海牧渔的新时代已然开启。

亚新体育深远海养殖从蓝图变现实 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鱼船成我国流动“蓝色粮仓”(图1)

  5月20日,“国信1号”从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码头正式起航,一个耕海牧渔的新时代已然开启。

  “‘国信1号’将深远海养殖从蓝图变成了现实。”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说。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关于“未来海洋牧场”的构想、中国水科院渔机所落于纸面的“蓝图”,到作为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交付使用,“国信1号”跨越了关于海水养殖、船舶制造、资本运作、产业运营的多领域难题。这艘249.9米长的“渔业养殖航母”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了深远海。通过利用全球优质海水资源进行养殖,为我国持续输入高品质蛋白供应,成为我国流动的“蓝色粮仓”,掀起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亚新体育

  “国信1号”的首站目的地是700海里外的福建宁德外海海域,工船将在此进行首船鱼苗入舱,开始在南海、黄海等海域进行“游弋之旅”。

  这是一座移动的海洋牧场。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到运输、加工、起捕,“国信1号”在一艘船上构建起了一座渔业养殖加工厂。记者从青岛国信集团了解到,“国信1号”投资约4.5亿元,载重量10万吨,设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等名优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本次交船运营后,预计第一批高品质工船大黄鱼将于今年秋季起捕上市。

  “国信1号”养殖舱深达十几米,在一座已排水的养殖舱内记者看到,舱内壁从上至下共四排进水管,舱底部连接出水口。“海水从注水孔流入,从出水口排出,一天24小时不间断换水16次。”工作人员说,“国信1号”的取水深度深达50米,通过养殖水体交换系统实现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不间断交换,保证了养殖海水的清洁度,受益于可控的封闭养殖环境,更容易隔离病源,提升养殖成活率。

  这艘移动的海洋牧场将跟随水温变化调节锚地。在“船载舱养”模式下,养殖工船可以根据鱼类养殖特性在选定的锚地之间依据水温和环境变化自航转场,选择水温、亚新体育洋流、气候等最合适的海域养殖,让大黄鱼始终处于适宜生长的温度环境,生长速度大大提升。

  根据此前的中试船舱养实验,“国信1号”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1/4。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能够实现平均养殖密度22公斤/立方米,成活率95%以上,月增重70~80克。全船15个养殖舱承载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

  “国信1号”所代表的船载舱养模式将引领海水养殖产业的变革,集约化、工业化的渔业生产新模式将推动海水养殖产业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向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生产时代。

  起航的“国信1号”将常年游弋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列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间开展大黄鱼等高品质鱼种养殖,首船养殖大黄鱼预计今年8月底起捕上市。这标志着“国信1号”正式进入产业化运营阶段。

  “我们在‘国信1号’的建造过程中蹚过了坎儿,接下来还要面对产业运营这道难关。”国信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信1号”的“出世”始于船舶建造、海水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突破,而后续只有通过全产业运营才能为工船运行“保驾护航”。

  在养殖成本方面,除了提升养殖密度、开展序批式养殖方式外,规模化生产也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路径。国信集团未来将打造首期50艘养殖工船船队,随着养殖工船船队的陆续建立,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船舶的折旧和摊销就会逐步降低,届时养殖成本就主要集中在饲料和苗种上。

  鱼苗的苗种质量和规模生产能力是产业链发展的源头保障。苗种质量关乎养殖鱼的病害感染几率和养殖质量。另外,亚新体育与传统的渔业养殖模式相比,工业化养殖模式的特点是“大进大出”,一次鱼苗入舱量达数百万尾,需要从生产源头保障鱼苗的数量和质量供应。目前国信集团已将产业链延伸至前端种业,将持续进行种质的优化提升。

  国信集团透露,未来将继续推进10万吨级“国信2号”、“国信3号”优化迭代与船舶定型,预计2024年交付使用。30万吨级的“国信4号”养殖工船正在开展功能论证和设计建造,将陆续开展大西洋鲑、石斑鱼等名优养殖鱼种的养殖作业。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承载着中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梦想,“国信1号”这艘船将劈波斩浪,带领海洋产业发展驶向“深蓝”。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HTML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