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新闻中心 分类
沙里亚新体育种出“生态”鲜发布日期:2023-07-17 浏览次数:

  亚新体育奈曼旗近年来围绕“生态”做活绿色文章,走出了一条“高效益、重环保、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新路。眼下,昔日的秸秆被制成食用菌菌棒,荒废的沙地长出了各色瓜果。

  近日,记者来到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太平村太仓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农民刘宝山家的智能化出菇大棚,看到一排排的架子上摆满了菌棒,每个菌棒上都长着大大小小的杏鲍菇。太仓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宝山介绍,食用菌合作社每年都要收购玉米芯、玉米秸秆,加上一些干料制作菌棒,一个菌棒的成本仅在1.30元左右。

  车间的主人刘宝山,今年32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憨厚朴实的外表,让人很难发现他的骨子里那种特有的韧劲。2006年大沁他拉镇结合产业调整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栽培滑子菇确定为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正当大多数群众对这一新兴的产业持怀疑、观望态度的时候,刘宝山却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紧张有序的备料、盖棚。他筹资1.2万元在自家承包的果园里,建起了一栋占地面积1亩的大棚,栽培蘑菇1.5万棒,仅当年收入2万余元。尝到了甜头的刘宝山,翌年,他抓住本村建设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的机遇,又投资3万多元新建了两栋蘑菇大棚,栽培蘑菇4.5万棒,品种扩大到香菇、平菇、齐菇等。

  据刘宝山介绍,将刚刚收获的鲜蘑采用袋装保持其脆、香、嫩的鲜特色,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现在每个大棚每天能采摘鲜蘑200公斤左右,每公斤市场价格为6元左右,一栋大棚弄好了,年均收入3万多元。一年四季都出菇,能出10次,3个大棚纯收入最少8万元,最多12万元。

  眼下,随着奈曼旗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该旗的食用菌产业也风生水起,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太仓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小型智能化出菇大棚车间就以“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实现了“四季出菇”成为当地典范,不仅拉动了周边农民到基地发展致富,也有力地推动了奈曼旗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化、规模化、企业化发展。

  沙地一直是困扰着农民的一大难题。为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沙地,奈曼旗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后来,奈曼旗一些地方就开始了试验。用沙底铺膜的方式种水稻,沙地衬膜种稻,就是平整沙丘后挖几十厘米深的畦坑,在畦坑底及四壁衬垫塑料膜,之后回填沙土、在畦田旁打井,施用农家配方肥,节水灌溉。衬膜的使用寿命一般在12年左右,沙地平整又较为容易,衬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种植辅助手段。农民自己算了一笔账:种植玉米每亩地净收入600元左右,种植水稻每亩纯收入在2500元左右,是种植玉米的三倍。在这里让大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从此沙地一片又一片绿了,农民一户又一户富了,沙地水稻成了当地特色产业,现如今已发展到上万多亩,受益人口可达6000多人。

  沙地水稻的培育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奈曼人治沙用沙的积极性,他们又尝试着在沙地上种植李子、沙地葡萄、沙地野果、沙地西瓜、沙地花生亚新体育、沙地小杂粮等。经过不懈的努力,以白音他拉苏木为主的沙地水稻,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早已成为奈曼旗强势产业,以东明镇为主的“沙地无籽西瓜”、沙日浩来镇的“沙地鲜桃”产业也已成为该旗生态农业品牌,一年一度的“金秋采摘节”“沙地西瓜节”更是引来大江南北的不少客商。

  如今,奈曼旗昔日没人要的沙土地变了农家人的“香饽饽”,取而代之是沙地水稻、野果观光园,沙地无籽西瓜、沙地葡萄野果、沙地小杂粮等特色生态产业,沙土地上的农民也因这些生态产业鼓起了腰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HTML地图 网站地图